仕途生涯
卫瓘出生于儒学官宦世家,祖父卫嵩在汉明帝时是著名的儒士。父亲卫觊,任曹魏尚书。由于家庭的影响和父辈的熏陶,卫瓘青少年时就以“性负静有名理,明识清允”,受到邻里、亲朋的称赞。他10岁时丧父,从小便磨炼自立的能力。年仅20岁就做了曹魏的尚书郎。
当时魏国法度严苛,权臣专政。但卫瓘则坚持秉公办事,不亲不疏,尤其是涉及大大小小的诉讼,总是明之以法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令人信服。这10年间以其功德历任通事郎、中书郎、散骑常侍等职,陈留王曹奂即位后,官拜侍中,持节慰劳河北,转廷尉卿。 魏元帝咸熙元年(263年),卫瓘以镇西军司职,监邓艾、钟会灭蜀,致使刘禅投降,蜀国灭亡。平蜀之后,由于权力之争,邓、钟二将跋扈,钟会率先举兵反叛。卫瓘在危急情况下,利用矛盾,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,纠集诸将平钟会,斩邓艾,表现了他在危难中的大智大勇,并以克蜀之功,迁都督徐州诸军事,镇东将军,加封菑阳侯。
西晋武帝泰始元年(265年),晋武帝司马炎废掉了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,建立了西晋。这个时期是卫瓘政治上得心应手的时期,也是倍受晋武帝信任的时期。他先后转征东将军,进爵为公,都督青州诸军事、青州刺史,征东大将军, 青州牧等职。所在职内,皆有政绩。当时的幽、并—带,东有务桓、西有力微,他们拥兵自据,各霸一方。卫瓘巧妙地施以离间计,致使务桓归降而力微忧虑而死,不费兵刃之力解决了西晋的两大边害。晋武市闻知后,对其大加奖赏,以表谋略之功,提拔他为尚书令。太康初年(280年一289年),又升为司空,太子少傅,晋武帝还将其心爱的女儿繁吕公主下嫁与卫瓘之子卫宜。
昭雪平冤
西晋永平元年(291年),晋惠帝司马衷即位。作为皇帝的老师,卫瓘已进位太保,与汝南王共辅朝政,他不仅可以佩剑上殿,而且入朝不趋(趋即低着头小跑,以表示对皇帝的恭敬),殊荣达到了顶峰。然而福祸相依,荣极生悲。早在晋惠帝为太子时,朝臣们都认为他纯质天真,不能亲理政事,应该另立。卫瓘身为老师,有一次竞借酒醉影射了他,这是晋惠帝不能容忍的,惠帝之贾皇后更是嫉恨。待晋惠帝即位后,贾后便以“废立之谋”的罪名,将卫瓘斩杀。事后,卫瓘之女及国臣重卿们经过百般奔走、上书,卫瓘一案才得以昭雪,被迫封为兰陵公。
杀身之祸
还在晋武帝时,卫瓘深感年事已高, 几次与妆南王、 魏舒等老臣请求离职,但都没得到准。卫瓘曾感慨地对魏舒说:“每与足下论此事, 日日未果,可谓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矣”当时朝野间有一种议论,自西晋而兴起,朝廷中的“三公”哪有一个能够辞荣善终呵!由于卫瓘的秉性刚直,触怒了朝廷中的一部分权臣,尤其触怒了善使权谋的贾皇后,才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历史功绩
改革用人制度
在西晋朝廷的用人制度上,卫瓘提出过大胆的改革建议。原在曹魏政权建立以后,魏文帝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,制定了“九品中正制”,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, 客观上助长了门阀制度的形成和门阀世族势力的发展。担任“中正”的官员,都是世家大族,因此品定人物就完全控制在世家豪族的手中。卫瓘在给晋武帝的上书中认为:人知名不可虚求, “九品中正”不过权时之制,井非经通之道。这种计资定品、居位为贵的做法,必然产生使人弃德而忽道的弊端,与国运民生皆不利,应当“尽除”。他主张恢复乡举里选的荐才制度,“使举善进才,各由乡论,闾伍之政,足以相检,询事考言,必得其善。”接着,他进一步论述了开启贤达之路的重要意义在于“下敬其上,人安其教,俗与政俱清,化与法并济……,厉进贤之公心, 在位之明暗。”这些可贵的尚贤用才之道,深得晋武帝称赞。
书法成就
卫瓘出身书法世家,父卫觊长于书法。卫瓘擅长隶书、章草,师承张芝书法传统,自称得张芝之筋,风格流便秀美。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,见出今草端倪。无墨迹传世,北宋《淳化阁帖》收有他的刻帖《顿首州民帖》。其族侄女卫夫人(卫铄)是著名女书法家和王羲之书法老师。卫瓘与另一著名书法家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,时称“一台二妙”。《晋书·本传》说:“汉末张芝善草书,论者谓:瓘得伯英(张芝)筋,靖得伯英肉。”他自己则说:“我得伯英之筋,恒(其子卫恒)得其骨,靖得其肉。”
《顿首州民帖》是他唯一的传世书法作品,此帖已基本上去掉了波势,从此帖已可看出章草向今草的过渡。